好股盛

今天(11月8日)
是第26个中国记者节
记者
在你的印象中
是什么样子的?
是镜头前字正腔圆的
“没有感情的念稿机器”?
还是手握话筒、光鲜亮丽的
“社会活动家”?



NO NO NO
那些只是他们其中一面
记者,不止一面
今天,让我们一起
走进广宁县融媒体中心
全媒体记者的世界
看看那些镜头外的
“社死”瞬间和鲜为人知的坚守
01
#A面 · “社死”名场面大赏,笑出泪又心疼
#
在这个不放假的节日
记者们
依然奔波在路上
奋战在新闻一线
以下这些“社死”名场面
一定能让你印象深刻
因为这些并非剧本演绎好股盛
而是记者们最真实的工作日常


田间地头采访忙
下乡偏要“避泥岗”
扭~扭~扭~
姿势再怪又何妨
表情管理全抛荒
拍摄出片是王纲





问:这个世界上
谁受到过最多的拒绝
吃到过最多的闭门羹?
答:记者


02
#B面 · 荣耀背后的坚守,藏着亏欠与担当#
披星戴月 风吹日晒是他们的日常虽拥有十八般技艺却并非万能但每一次奔赴都让新闻的星光在风雨中更加明亮



他们能奔赴山海、加班赶稿却无法陪伴家人每一次出发
都是对新闻的承诺而每一次缺席
免不了对家人的亏欠

他们能追着热点奔跑却追不上孩子成长的脚步我们能深挖事件真相却常错过父母鬓角的新霜
记者的日常
是记录世界的风雨却总在某个瞬间发现自己错过了最珍贵的时光

这份坚守,藏着对职业的赤诚也藏着对家人的歉疚但他们深知“地球不爆炸,记者不放假。”这是新闻人最直白的坚守宣言也是他们用脚步丈量世界的承诺
上雪山,下水塘只为还原最真实的真相无论是突发事故,还是寻常故事只要有事件发生的地方就一定有他们的身影在风雨中,在泥泞里书写着新闻人的荣光





03
# 变革中前行,初心永不变#
正是这群可敬又可爱的人,构成了广宁县融媒体中心的中坚力量。他们以笔为剑,以镜头为盾,在媒体融合的浪潮中,守正创新,建强用好全媒传播矩阵,用浓墨重彩、亮点频现的宣传引导,助力全县同心同向、共谋发展。
聚焦主题宣传,服务发展大局。从“百千万工程”的五维聚焦,到绿美建设的全域推进;从竹产业“三区一基地”的蓝图落地,到农文旅的深度融合;再到基孔肯雅热防控宣传中兼具力度与温度的《剿蚊曝光台》《我们都是守护者》人物典型报道——每一次策划,都致力于讲好广宁故事,凝聚发展共识。

深耕短视频,小屏传递大能量。坚持“小窗口、精制作”,推动短视频从“新闻搬运”转向“特色创作”,实现从“简单剪辑”到“全流程优化”的质效跃升,累计发布2496个短视频,总阅读量突破1亿,让主流声音在移动端更加响亮。

AI赋能内容,数字主播破圈登场。技术团队历时8个月,自主研发数字主持人“宁小丹”,实现标准化播报与人力释放的双赢。同时,DeepSeek、剪映等AI工具全面应用于策划、配音、生成等环节,打造出《竹编活了》《跟着悟空游广宁》等一批创意作品,拓展了媒体表达的边界。


布局微短剧,文旅融合新探索。独立创作摄制《竹先生,你好》《逆风飞扬》等微短剧,以广宁县域发展为幕布,以文化为内核,全网播放量突破1500万,实现“小剧种”撬动“大传播”,开启“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的广宁实践。


移动直播常态化,跨域联动扩影响。从联手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丰收中国》实现多平台同步直播,到200公里竹海骑行的多机位、全线路异地直播,再到参与央视新闻客户端《向春而行 一路花开》慢直播创下5.6亿浏览量——移动直播,成为广宁融媒连通全国的最生动实践。

记者,是时光的刻刀,在岁月的卷轴上镌刻山河;也是星火的传递者,以笔为舟,载着时代的潮声。
在媒体融合的浪潮中,广宁融媒如一棵扎根大地的榕树,以内容为根,深扎泥土;以技术为翼,触摸云端。
记者,不止一面
在泥泞中跋涉,在风雪中坚守;
有狼狈的褶皱,更有初心的锋芒;有无奈的叹息,更有担当的铿锵。
愿记者跋涉的篇章
时光永珍藏

编辑:张美琦
一审:冯丽华
二审:苏荣昌
三审:骆翠云好股盛
思考资本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