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月18日云燚网, 美国总统特朗普和俄罗斯总统普京的这次会晤,不仅象征着美俄高层沟通机制的重建,也瞬间点燃了外界对于俄乌冲突转折点的诸多猜测。毕竟,这场战火已燃烧三年,乌克兰早已伤痕累累,俄罗斯则深陷消耗泥潭。
在这场充满戏剧性的历史进程中,一个人的身影再次被反复提起——德国前总理默克尔。 这位已隐退政坛的“铁娘子”,早在2022年12月便大胆预测,俄乌冲突最终只能在谈判桌上结束。
当时她的判断并未引发太多共鸣,甚至被视为老派政治家的温和幻想。可如今,历史正在一步步朝她的方向靠近。
默克尔的预判来自她对地缘政治的深刻洞察。 从2014年介入明斯克协议,到卸任前最后一次接受德媒采访,她始终坚持认为,所谓的“强制和平”不过是暂时的压制,真正持久的和平,只能靠各方坐下来谈。
她说这话时,俄乌冲突正处于最狂暴的状态,战火覆盖从哈尔科夫到赫尔松,难民潮席卷整个欧洲。
默克尔曾强调,真正的外交,从来不是靠“谁的拳头硬”来决定方向。 她反复警告,战争的代价是不可估量的,不论是俄罗斯、乌克兰,还是背后牵线的美国和欧洲,都不可能无限期承受这种消耗。在她眼中,这是一场注定要耗尽所有耐心、资源与信念的冲突。
三年过去,乌克兰的伤痕已经深刻到骨髓。 截至2025年7月,超过800万人被迫背井离乡,国家基础设施几乎瘫痪,经济已处于崩溃边缘。就连今年7月5日的空袭,也让基辅再一次陷入火海,造成2人死亡、31人受伤。这样的轰炸,在过去三年早已成为家常便饭。
俄罗斯也绝非毫发无损。 虽然在顿巴斯方向取得了些许推进,但几乎是用一波又一波的精锐部队换来的。新兵训练滞后、前线耗损惨重,俄军高层更是频频遭受乌方“斩首式”袭击,战场不再是一场正面较量,而是心理与资源的双重博弈。
在西方阵营中,美国的态度转变尤其引人注目。 拜登政府时期,一直坚持“没有乌克兰的参与,就没有真正的和平”。可随着2025年1月特朗普再度入主白宫,这条底线被彻底改写。2月12日,他先与普京通话,再与泽连斯基交流,先后顺序清楚表明了他的重心在哪一边。
更令人瞠目的是2月28日白宫的那场会谈。 特朗普与副总统万斯对泽连斯基态度强硬,频频打断其发言,甚至直言“你现在没有牌,站在我们这边才有牌”。美国总统在公开场合如此训斥乌克兰领导人,震惊世界,也暴露出华盛顿战略调整的真实意图。
云燚网
尽管特朗普曾承诺“24小时解决冲突”,但执政半年仍未兑现承诺。 在5月4日接受NBC采访时,他罕见承认,和平协议“也许永远无法达成”。尽管如此,他依旧没有放弃谈判进程,利雅得会谈正是他布局中的第一步,美俄双方已达成重建大使馆人员配置,组建专项团队推进乌克兰谈判议题。
俄罗斯的态度也悄然松动。 2025年2月,俄罗斯外交副部长里亚布科夫公开表示,美俄外交不应中断,但强调必须“平等对话”,不接受单边让步。
这种表述,既释放谈判意愿,又划定底线。4月28日,普京更宣布在胜利纪念日期间实行临时停火,虽仅数日,却是一个明显信号:克里姆林宫愿意为对话制造空间。
战场之外,俄罗斯也在谋求新的战略支点。 2024年6月,与朝鲜签署《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一旦任何一方遭受攻击,另一方将提供军事支援。
紧随其后,3万朝鲜士兵准备赴俄,1200万发炮弹已送抵前线,老挝也派出工兵支援。这场冲突,已不再是俄乌之间的战争,逐步演变成多国联盟的实战演练。
欧洲,在这场冲突中正陷入深深的矛盾与焦虑。 德国新总理默茨在2025年2月的大选中胜出,提出要将德国军队打造成欧洲最强的常规力量,但同时也表达对美俄“绕过欧洲达成协议”的担忧。德国不愿被边缘化,更不愿承担谈判失败后的安全与经济代价。
中国的角色则日益关键。 作为与俄乌两国都保持良好关系的大国,中国始终坚持支持政治解决,反对冷战思维,是当前国际社会中最有可能在背后平衡局势的力量。中国的外交策略为国际局势注入一份稳定,也让世界看到东方智慧在和平进程中的作用。
领土归属问题依旧是谈判的最大障碍。 4月27日,特朗普称泽连斯基可能在克里米亚问题上做出让步,不久后乌方立即否认,并强调“不承认任何暂时被占领土”。安全保障机制的分歧也同样尖锐,乌克兰坚持加入北约,而这是俄罗斯绝不接受的红线。
经济重建的资金缺口更如天文数字般难以弥补。 乌克兰战后重建成本初步估算高达数千亿美元,美欧都不愿独自承担,俄方更不可能主动埋单。如今乌克兰的矿产资产已大部分抵押给美国贝莱德公司,换取军火与援助,一场“卖国换弹”的悲剧正在悄然上演。
战争责任追究问题也让谈判陷入胶着。 西方国家坚持惩罚俄罗斯的战争罪行,而俄方则坚决反对任何“审判式”的先决条件。情感上的创伤则更难愈合,三年血战后,仇恨与不信任如山般横亘在谈判桌上。
回到默克尔的预判,越来越多的现实开始为她“作证”。 她曾在新书《自由:回忆1954–2021》中披露,《明斯克协议》原本就是德法为乌克兰“设的局”,为拖延战争争取时间。她毫不避讳地写道,这八年时间让乌克兰得以完成军事改革,为2022年后的顽强抵抗打下基础。
普京对此愤怒不已,直言“被欺骗”。 但现实是,即使愤怒,也无法改变俄军在战场上日益吃紧的处境。俄方已不再坚持乌克兰“非军事化”与“去纳粹化”的绝对目标,而是接受模糊处理与中立化讨论,显示出策略转变的可能。
特朗普的策略也日渐清晰。 他试图通过北约转交“爱国者”系统给乌克兰,同时威胁对俄征收100%关税,看似强硬,实则意在稳住议价筹码,为后续谈判争取空间。他的真正目标,是将俄罗斯拉入对抗中国的阵营。
乌克兰如今的处境愈发艰难。 火力不足、兵员紧张、基础设施崩溃,连情报局局长布达诺夫也不得不罕见承认,“年底前实现停火是可能的”。这位曾誓言战斗百年的“鹰派”,态度的剧变,反映出前线的真实压力。
即便如此,泽连斯基仍在犹豫。 他既担心失去西方支持,又害怕国内舆论反弹,迟迟无法在关键问题上做出妥协。而西方鹰派则幻想继续借乌克兰拖垮俄罗斯,根本无意真正推动谈判。
俄乌冲突的未来,短期内仍将处于“边打边谈”的拉锯状态。 各方都在等待能够占据更有利谈判位置的时机,而真正的和平协议,还需要更深层的妥协与更多的政治智慧。
默克尔曾说:“真正的和平,不是靠强制,而是靠平等协商。”从目前局势来看,她所预言的那一幕,似乎已不再遥远。
俄乌冲突已持续三年,战场与外交场博弈愈发复杂。默克尔的预判虽早,但并非空穴来风,俄罗斯的姿态转变正是验证。而中国的中立与和平主张,将可能在关键时刻成为引导局势走向和平的决定力量。
云燚网
思考资本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