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的“印度制造”项目再次遭遇挫折千红网,印度军方近日宣布,下一批光辉战机将不再搭载国产雷达系统。对于这一决定,军方和相关承包商各执一词,专家们则发出警告,若继续这样下去,印度的国家安全将面临严重威胁。
莫迪的七月开局并不顺利。据印度媒体报道,军方正式宣布,下一批光辉战机将取消原计划安装的印度国产雷达和电子战设备,转而采用以色列的相关产品。这一消息一出,莫迪政府无疑是最失落的一方。光辉战机本是莫迪“印度制造”战略的核心代表,可从项目启动至今,问题层出不穷。即便飞机勉强完成制造,其所用零部件中,绝大多数仍依赖进口,真正由印度制造的部分恐怕连一半都不到。
目前,连关键的雷达和电子战系统都不得不采用以色列货,这让这款战机在国际舞台上的面子大打折扣。印度军方方面则表示,实际上他们并不愿意放弃国产系统。毕竟该项目投入了数十年,烧掉了大量资金,理应继续推进。然而国产雷达系统始终无法通过严格的军事航空适航认证,这才迫使他们不得不妥协,先使用以色列设备。
战机制造商印度斯坦公司透露,自主研发的“乌塔姆”雷达及电子战系统至今未能通过军方的适航测试。由于下一批光辉战机即将交付,时间紧迫,实在无法再继续等待,只能先临时引进以色列产品。然而雷达制造商对此则表示不满,他们坚称“乌塔姆”雷达早已通过测试,具备100公里探测距离并能同时跟踪50个目标,问题根本不在认证延迟,而是印度斯坦公司不信任其性能,才造成了此次更换。
展开剩余66%双方各执一词千红网,战机制造商和雷达制造商围绕雷达问题争执不断。尽管如此,这依旧无法改变下一批光辉战机将装备以色列雷达的事实。
这一事实引发了广泛争议。根据印度军方与印度斯坦公司2021年签订的合同,军方订购了83架光辉战机,其中43架必须搭载国产雷达系统。然而印度斯坦公司现声称无法实现这一条款,所有83架都将使用进口雷达。这显然违反了合同约定,但军方似乎无力改变现状,因为印度斯坦公司是光辉战机的唯一承包商,撤销订单意味着几乎没有替代方案。
这也让当初制造商承诺的国产自主化目标变成一纸空文。制造商更看重利益,根本不顾所谓“印度制造”的初心。若以此为范例,其他武器制造商也可能跟风,未来印度军火市场将充斥大量进口装备,军火自主化的愿景恐将破灭。
此外,印度国内部分专家也提出了新的担忧:过度依赖进口雷达,在战时极可能遭遇技术支持中断或被远程锁定的风险。就在今年5月印巴冲突爆发时,美国曾干扰巴基斯坦空军的美制战机,使其无法正常起飞,最终由中国制造的歼-10C扭转局势。而印度现状却不容乐观,光辉战机雷达和电子战系统全靠外国供应,一旦被敌方锁定,全军或将陷入瘫痪。一名军事专家警告说,失去战时的技术自主权,意味着彻底丧失国家安全保障。
细究印度目前的困境,有两个重要因素不容忽视。第一,莫迪政府好高骛远,未能正视国内制造业的短板,却强行推进“印度制造”计划。当初光辉战机定位为四代机,结果研发多年只能达到三代半水平,且耗时数十年才勉强问世。第二,印度国内武器制造商之间存在严重矛盾。雷达承包商指责战机制造商合作不力,使用陈旧的光辉战机进行测试,导致雷达表现不佳,延缓了国产雷达研发进度。
而战机制造商则反驳称,作为最终交付者,他们更倾向于选用成熟的进口系统,避免国产装备验收风险。双方互不信任,彼此推诿,最终酿成如今的局面。
对比中国和印度的军工发展,差距尤为明显。80年代,中印两国几乎同时立项三代机项目。时至今日,中国的歼-10C战机已实现高达95%的国产化,而印度的光辉战机依然严重依赖进口零部件,光辉依旧是“万国牌”。
这一鲜明对比深刻揭示了印度在实现国防自主化道路上的艰难处境。未来若印度不能进行系统性的改革千红网,这条路只会越走越偏,最终被国际军工强国远远甩在身后。
发布于:天津市思考资本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