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捷克斯洛伐克拥有一家名为斯柯达的强大军工企业,该公司在坦克的设计和制造方面颇具造诣。其生产的著名战车型号包括了35t和38t,这两款坦克在二战期间参与了多场战斗,展现了不俗的战斗能力。此外,捷克在1930年代还推出了一款名为VZ-4的量产型轻型坦克。这款坦克本来在国际市场上也颇受欢迎,然而随着捷克的被吞并益丰配资,其量产受到影响。二战结束后,VZ-4恢复了生产,并且在埃塞俄比亚持续服役到1980年代。
VZ-4轻型坦克的外观与35t轻型坦克相似,设计上也有许多共同之处。车体的右前方是坦克驾驶员的位置,左侧则是武器操作区,车体后部则是装备了发动机的机舱。从动力系统来看,这款坦克搭载了一台3.4升的6缸水冷发动机,在转速达到2500转/分钟时,能够提供55马力的动力,动力系统配备了4个前进档与1个倒档。为了提升坦克的速度,斯柯达在30年代开始重视悬挂系统以及负重轮的设计,VZ-4因此设计了4对负重轮和1对托带轮,同时主动轮配置在前部,负重轮的悬挂采用了板簧结构。
展开剩余72%驾驶员前方配备有装甲百叶窗和防弹玻璃,虽然坦克的防御能力不能算强大,但驾驶员借此获得了较好的视野。在驾驶员的右侧还安装了一挺ZB 26或ZB 30机枪,操作简便,射击由驾驶员通过缆线控制。炮塔的设计相对较小,仅能容纳一名车组成员操作,其中安装了一挺ZB 53机枪,机枪采用球形枪座安装。炮塔的右侧设有一个观察窗口,上方则有一个观察缝口。虽然这款坦克没有主炮,但机枪的弹药储备充足,共计为3700发子弹,足以支持长时间的火力输出。
VZ-4轻型坦克的结构采用金属框架,框架上铆接了6至12毫米厚的装甲板,这一防护水平在1930年代的轻型坦克中属于标准配置。例如,早期的德国一号轻型坦克,其装甲的最大厚度也仅为13毫米。VZ-4的较薄装甲使得其战斗重量仅为3.9吨益丰配资,地面压力仅为0.5 kg/cm2,表现出良好的机动性。
尽管捷克斯洛伐克并没有为自身军队配备VZ-4坦克,然而该型坦克却作为外贸产品吸引了诸多国家的关注。伊朗最初下单购买了50辆,并在后续又增订了100辆和300辆,但最终仅完成了少量交付。罗马尼亚和瑞典也分别订购了36辆和48辆坦克,这两个国家均计划进行自主生产。罗马尼亚的坦克命名为R-1,而瑞典的则称为Strv M/37。后者还更换了85马力的发动机,并将最大装甲厚度提升至15毫米,同时取消了车体右侧的机枪,在炮塔内部并联安装了两挺机枪,使得坦克的作战重量增加到4.68吨。这款坦克一直服役到1953年。
埃塞俄比亚在1948年购买了20辆VZ-4坦克,虽然该坦克的基本结构没有太大变化,但发动机则改为65马力的柴油型。在非洲战斗中,这些坦克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一直服役至1980年代。 VZ-4轻型坦克的战斗重量为3.9吨,车身长度为3.2米,宽度为1.73米,高度为1.67米,最大行驶速度可达每小时45千米,最大续航能力为170千米,具备跨越1.5米宽壕沟和攀爬约0.6米高垂直障碍物的能力,以及涉水能力达0.8米。该坦克的车组配置为2人,车辆内部则没有电台等设备,最终生产总量为74辆,部分外贸订单由于战争原因未能实现交付。
发布于:天津市思考资本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